科学教育| 聆听航天大咖讲座!格致学子参与首个全国科普月活动同步推进馆校共建

2025-09-04

9月2日,以 “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夯实科技强国基础” 为主题的首个全国科普月福州市主场活动在福州科技馆盛大开启。这一活动不仅为福州市民带来了一场科普盛宴,也为福州格致中学的师生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与交流机会。

馆校共建,拓展校外课堂

上午,福州格致中学谢梅莲副校长出席了福州科技馆馆校共建中小学校外课堂合作签约仪式。此次活动中,包括福州格致中学在内的 8 所中小学与福州科技馆成功签订合作协议。这一合作将有力推动优质科普资源走进校园,为学生们带来更丰富多元的科学教育内容。通过馆校共建,学生们将有机会走出传统课堂,走进科技馆,亲身体验科技的魅力,参与实践活动,从而激发对科学的兴趣与热爱,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这对于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提升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为学生们的全面发展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

科技先锋课堂,点燃航天梦想

下午,福州格致中学高一年级的学生们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 “科技先锋课堂” 科普活动。蓝箭航天、朱雀三号火箭总指挥戴政以 “大国重器 筑梦天空” 为题,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航天科普讲座。戴政总指挥结合自身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从航天器的设计原理入手,生动地讲述了火箭发射背后的故事。他分享了科研团队在攻坚过程中的日常点滴,让学生们深切感受到科研工作的艰辛与不易,同时也领略到中国航天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在讲座中,戴政总指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高深莫测的航天知识转化为引人入胜的科普内容,现场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沉浸在航天科技的奇妙世界中。这场讲座不仅让学生们对航天领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航天梦想的种子,激发了他们探索宇宙、追求科学的热情。


以笔抒怀:文字记录航天梦的启蒙时刻

讲座结束后,与会学生纷纷拿起笔,以文字记录此次航天科普课堂的收获与感悟。同学们认真梳理讲座中的航天知识要点、科研故事细节,以及自己对科学精神、航天事业的新认知,将聆听讲座时的触动与思考转化为一篇篇真挚的心得。这种以文字沉淀收获的方式,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科普知识,更让他们学会梳理科学认知、表达科学思考,进一步深化了此次科普活动的教育意义。

高一(1)班吴浩

信念之光,领航航天

—聆听科技馆讲座有感

“只要有信念,就一定能成功,”这句话起初我不过是在看动画片时记下的,小时候认为这是主角的力量源泉,大了再看却又觉得匪夷所思,毕竟“一定成功”,谁也说不准,但在今天听完戴政专家关于商业航天的讲座后,有了些新的领悟。

具有信念,便有不断克服难关,继续向前的勇气与毅力。在最初,由于火箭的造价高昂,制造困难,所以都是由国家来领导完成的,当时,唯有美国具有民营制造的火箭,此时,中国在2018年由蓝箭公司研制出了朱雀1号,在商业航天领域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表面看上去很轻描淡写,但实际上在背后各个成员付出的心血是难以想象的,例如,中国从未有法律条规说明这件事是被允许的,因此研发团队需要不断与国家协商,才能换取来宝贵的制造与试飞的机会。另外,在采购与制造时,时常会被问“这不违法吧?”“你们想干什么”之类的话,而蓝箭便在这层层阻力之下,成功缔造了这一创举。正是因为他们有信念,因此很明确自己的方向,才能坚定的走好每一步。

有了信念,方会面对强大的压力锲而不舍。美国的科技始终站在世界顶端,各个有航空领域的国家都会意识到可重复使用的火箭究竟有多重要。在火箭造价成本占比中,燃料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小于1%,而其他的便是火箭本身的价格。若都是一次性的,那成本高且也无法满足大运力、低成本、高频次中高频次的需求,而美国的space X公司已经率先研发出这种重复使用的火箭技术,且发射频次不断升高,甚至到后期有筷子夹火箭,以及可以与飞机一样落地后休整,马上便可再次起飞的高效重可重复火箭。同样作为大国的中国自然会有压力,好在研发的团队具有强大的信念支撑,坚持不懈,最终的朱雀3号,便成为国内第一款可重复使用的火箭。

成功不一定是要成为第一个或者完全意义上达成目标,我认为其中的内涵在于是否问心无愧。在我们看来,我们商业航天起步的年份比美国晚,制造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与美国仍有差距。但放眼全球呢?在发展如此大规模商业航天的,也只有美国和中国了。中国研发团队凭借强大的信念,成员们团结一心,互相协在我看来就已经是莫大的成功了,更别提研发出上述几种火箭,这就是信念带来的成功。就如同斯科特的团队,当年探索南极洲的南极点一样,他们认为“世人只会记得第一个,第二个什么也不是”,其实并非如此,他们的事迹也仍然被人们铭记,是当之无愧的探险先驱,他们这其实不也是成功吗?

因此,只要具有坚定的信念,并坚持下去,无论何种形式的成功,都会在远方等着我们。

高一(1)班江若橦

火箭讲座开眼界,航天精神铸辉煌

一一观科技馆讲座有感

金秋送爽的时节,我们获得此次讲座的机会,来到科技馆参加讲座。同学们整齐端坐,当麦声骤响时,我们便被拉入科技知识的汪洋中,了解火箭,了解卫星,了解令无数中国儿女为之自豪的国之重器。

戴政讲师则亲切地引领我们探寻这些科技事物。从火箭的发展历史到国内外的相关公司,到火箭发射过程,再到目标"低成本,可循环,品质高",环环相扣,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加深了我对火箭等事物的了解,更是充盈了我的一天下午时光.这次讲座恰似一把神妙的钥匙,解锁知识的宝箱,微泛着蓝光的科技馆报告厅顿时流光溢彩。

建造火箭无疑是个艰难的过程,讲座中建造花费的庞大数字无疑是对此最直观的写实,快速播放的视频中,在无数身影的来往扑朔下,火箭零件被层层叠叠附着上去直至火箭俨然屹立于晴空之下,这背后是无数工作人员默默挥洒的汗水和数名科学家笔耕不辍的清晨半夜,当火箭翔于广袤的天际时,视频中欢乐而久经疲倦的面孔令我不由地肃然起敬,我也由衷地感到欢乐,正是这一副副生动的面孔正为中国梦插上腾飞的翅膀。

火箭,带着紫蓝相间,魔幻一般的火焰冲向了云天,托举卫星登潜入深色的星空,地球的边际如一线画弧的灼光,白的耀眼,也为此景增添上了宁静而详和的色彩。目送卫星向远处驶去,我心潮澎湃,不由地的想为此也做出贡献。然而我也深知我并无能力托举这沉甸甸的火箭,那么我便要更加努力,在其他方面做出贡献。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竞争从未停止,从科技行业乃至方方面面,都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接力奋斗。独木不成林,当大家齐心努力奋斗之时,火箭的尾焰才会更加光明动人。而我,作为这众木之中的小小一分子,正踏入高中新征程,只有努力适应,勤于探索,才能为前进的道路奠基。

从科技馆踏出,已是落日倾城。此行果真收获满满,受益匪浅。

高一(1)班林乐轩

逐梦九天擎火箭,青春接力耀星河

——听《穿越商业火箭历史进程》讲座有感

“给我一枚火箭,就能离开地球”由朱雀3号总指挥戴政老师在福州科技馆主持的题为《穿越商业火箭历史进程》的讲座,以这句浪漫而硬核的话语点燃了我对航天的热忱,更让“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夯实科技强国基础”的初心与“中国梦,航天梦”交融,在我心底激荡起崇敬。

商业航天起步藏着中国人“问天”的执着。早期火箭依赖化学燃料,一次性使用推高成本、阻碍突破,而“无毒无污染、降低成本”的国标,正是航天人对时代的回应。2018年朱雀1号发射意义非凡,作为国内首个经中央军委批复的民营火箭,它打破传统边界,让民营力量助力科技强国。卫星互联网作为国家战略需求,是新基建核心、新质生产力载体,更关乎国家安全,这让我领悟:航天已是与民族未来紧密相连的“国之重器”,大运力、低成本、高频次发射是突破瓶颈的必由之路。

研制路线选择彰显航天人智慧魄力。“液体推进器优于固体,中大型液体火箭入轨成本更低”,尽显效率考量;“液态甲烷推进剂”成本低、清洁可重复且动力强,兼顾“可持续”与“高性能”。2023年7月12日,朱雀2号成为全球首个成功入轨的天然气火箭,以实力刻下中国印记。“正向开发垂直整合”“全系统能力支撑快速迭代”,这些理念的落地,是科研人员的坚守,让中国商业火箭走出自主创新的追赶之路。

可重复技术探索与商业实战,让我读懂航天“根基”。“人才、资本、工业体系”道破核心:人才是创新源泉,资本是发展支撑,工业体系是根基。科研者的攻关与建设者的投入,赋予商业航天“快速迭代”的底气。

“中国梦,航天梦”从非空口号,它是朱雀火箭的轨迹,是航天人的青春汗水。当商业航天跻身国家战略,新时代青少年更应接棒。我们虽难成火箭工程师,但可怀揣航天梦,以知识武装头脑、以创新驱动成长,传承“敢为人先”的航天精神,让个人的青春奋斗与国家科技发展同频共振。

走出科技馆,抬眼望去,苍穹澄澈如洗。中国航天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我们的征途是接过前辈火炬,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少年意气和青春担当,为航天梦添砖加瓦,为中国梦聚光成炬。相信终有一天,更多“中国火箭”翱翔九天,闪耀着我们这代人的奋斗光芒,与日月星辰同辉,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

高一(1)班危笑

秉创新之念,助科技强国

—听“大国重器、筑梦天空”讲座有感

本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科学兴趣,学校组织高一同学前往科技馆聆听“朱雀三号”火箭设计师戴政老师的讲座。聆听了戴老师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感受颇深。我认为逐梦航天,强我中华,需志存高远,直面不足,协同合作,秉创新之念,助科技强国。

筑梦航天,强我中华,应志存高远,勇于追梦。宇宙航行理论奠基人齐奥尔科夫斯基说过“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我们不能永远生活在摇篮之中”。中华民族自古怀有飞天之梦,在追梦的路上,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航天人接续奋斗,从万户飞天的尝试到“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再到神州系列、北斗卫星组网、“嫦娥”登月,中国航天事业一步一步开拓、积累,一步一步研发、创新,不断突破高精尖核心技术,最终迎来了今天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这些成果的取得都是一代代青丝变白发,无怨无悔,默默奉献的航天追梦人,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铸就了如今中国航天的盛景。

逐梦航天,强我中华,应直面不足,突破自我。聆听了戴政设计师的讲座,我了解到美国的space X,已实现了大运力、低成本、高频次的火箭发射,而中国这方面的需求迫在眉睫,在意识到自身在这方面的差距后,中国在火箭相关领域开始突破自我,创新转型。首先,我国开启了太空领域的军民融合,激发航天事业活力。然后,在技术路线方面打破固体火箭的传统应用,研发液体火箭,不仅降低了研发成本,也使火箭发射更加清洁环保。今年,“朱雀”二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入轨,成为全球首个成功入轨的的液氧甲烷火箭,创造了中国航天的新历史。最后,当美国星舰已实现可重复使用后,中国即向火箭可重复使用领域进军,并不断突破。未来,我坚信,中国只要秉持创新理念,自省不足,突破自我,一定能突破技术瓶颈。

筑梦航天,强我中华,应团结协作,合作共赢。独木不成林,滴水不成河,块石不成山。习近平总书记曾言“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为完成低轨卫星互联网建设,满足6G时代空天地海一体化通信需求,中国联合各国进行交流合作,共同努力,共商共建。完成“星链”系统建设不仅便利人类生活,也关系到我国的国家战略安全、信息安全。在这全球化时代,中国以兼济天下的胸怀,促合作,汇力量,达共赢。

经过这次科学科普活动及聆听讲座,让我意识到了科技创新对于强国的重要性,提升了我的科学素养,同时这次活动也让我了解到了我国航天领域现存的不足之处,我们青年一代就更要担当起时代重任,攻克难关,为实现科技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山河日月镌刻璀璨初心,八载春秋写就举世华章。”吾辈青年应秉创新之念,担时代重任,助科技强国,创美好未来。

高一(1)班任城炜

《破晓之光,希望之箭》

——听商业火箭发展讲座有感

夏夜仰望,星河垂地。那些闪烁的光点中,有一颗特别明亮--那是朱雀二号火箭划破夜空的轨迹。当这枚由中国民营航天企业蓝箭航天研制的火箭成功入轨,当戴总指挥这样的航天追梦人的名字被更多人知晓,我看到的不仅是一次技术突破,更是一个民族千年飞天梦的延续。

中国航天走过了一条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域“领跑”的非凡之路。从东方红一号的清脆乐音到神舟飞船的多次往返,从嫦娥探月的千年圆梦,到天问探火的星际远征,中国航天人用一次次成功诠释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这些成就背后,是国家力量的支撑,是无数航天人青春热血的倾注。

朱雀二号的成功首飞,标志着中国民营航天的破茧成蝶。曾几何时,航天领域被视为国家队的专属舞台。而如今,像蓝箭航天这样的民营企业也开始薪露头角。朱雀二号作为全球首枚成功入轨的液氧甲烷大箭,其技术路线选择体现了中国航天人的前瞻思维。这种创新勇气令人振奋,它展现了中国航天生态的多样性与活力。

朱雀飞天的背后,是无数个戴总指我挥般的航天追梦人,他们或许没有显赫的名声,却有着同样的航天情怀与专业精神。在实验室里,他们反复计算推演;在发射场旁,他们不畏艰若环境。正是这些平凡而伟大的航天人,用智慧和汗水浇筑着中国的航天梦想,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伟大梦想的实现,离不开每一个平凡岗位的坚守与付出。

站在初中走向高中的十字路口,朱雀火箭的启示尤为珍贵。它告诉我们,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创新思维的培养。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程,正是无数科研工作者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结果。我们要学习他们的创新精神,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怕困难,敢于质疑,勇于尝试才能在未来的科技竞争中为国家贡献力量。

少年的梦想如同火箭,需要知识的燃料和创新的点火装置。让我们以航天精神为指引,以朱雀飞天为激励,在自己的轨道上奋力前行,将来也为中国的星辰大海之梦增添一抹亮色。因为每一个追梦的人,都是照亮民族未来的破晓之光,希望之箭!

此次首个全国科普月福州市主场活动,福州格致中学积极参与其中,无论是馆校共建签约,还是学生参与 “科技先锋课堂”,都在不断推动着学校的科普教育工作向纵深发展。相信在未来,通过更多这样的活动,学生们将在科学的海洋中畅游,不断提升自身科学素质,为成为未来科技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撰稿:吴毅

拍摄:翁学铭

编辑:高雁情

校对:教务处

终审:刘佳秋


分享